转型发展是地方本科高校发展的必经选择,也是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为积极响应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号召,自觉主动地做好6165cc金沙总站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转型发展工作,根据《6165cc金沙总站转型发展实施意见》,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专业基本情况
(一)专业办学取得的主要成绩
6165cc金沙总站于2002年建系至今14年, 2012年开始招收本科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该专业自年办学以来,为当地和云南省培养了一批思想品德优、专业基础实、职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工作适应快,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掌握社会体育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胜任体育健身、休闲娱乐指导工作,并具有体育健身休闲娱乐业经营管理、体育社会工作等能力的社会体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通过多年不懈努力,目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办学条件日趋完善;教师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学历、职称、年龄等趋向合理;生源质量不断提高,在校生人数稳步增加;师生在地级、省级各类比赛中获得奖项逐年增加;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016年44名首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3名;学生就业质量与就业率不断提高,专业综合办学水平在云南省内类高校中具有较强竞争力。
在转型发展背景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立足楚雄,服务云南,面向全国,充分发挥专业文化功能、服务功能和经济功能,为社会体育文化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经过四年多的办学取得了成绩成绩和经验,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尤其是在转型发展的背景下显得更为突出。
1、转型发展的思想有待进一步深入;
由于多年教学思维的固化,对转型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想在部分教师中还存在差异,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2、原有人才培养方案不足与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
原有人才培养方案在模块结构、学分分配、课程设置等方面与转型发展不相匹配。职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的比例较低,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相适应。
3、人才培养模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脱节;
原有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单一,校地合作、校校合作,项目共建、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的合作不足。
4、实践实训环节显得薄弱;
校内外实践实训,课内外实习见习的时效性、针对性、周期性、指导性不够充实有效。
5、学生社会体育服务能力培养和社会体育职业技能训练不够重视;
6、教师面向社会体育文化研究不足,双师型教师培养、引进工作机制没有形成;
二、转型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及《云南省关于推动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抓住国家“一路一带”欧亚大陆经济整合战略、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特别是国家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以及我省加快构建滇中经济区的历史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大力推进内部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积极主动的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努力探索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逐步拓宽和密切学用融合、校企合作、国内外交流等人才培养路径。不断推进和拓展我院的内涵发展、转型发展、特色发展,实现6165cc金沙总站办学特色凸显,育人质量提升,社会服务增强的目标。
(二)基本原则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转型发展遵循的基本原则:
1、科学规划、综合改革的原则。转型发展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核心是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各项工作,6165cc金沙总站按照学校转型发展实施意见的总体要求,结合我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特点,以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课程体系、教育内容、培养模式以及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改革为重点,为转型发展取得实效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2、挖掘潜力、提升内涵的原则。转型发展是一个改造提升的渐进过程,目前我院在办学空间、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短期内难以显著改善,因此重点是提高该专业办学质量,强化社会体育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丰富和发展办学内涵。
3、分类建设、全面推进的原则。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按照学校“思想品德优,专业基础实,职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工作适应快”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本专业特征,提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品德优、做人实;能组织、会管理;能面对、会适应”的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推进转型发展工作。
4、重点突破、统筹发展的原则。以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应用型能力提升为重点,加大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将服务地方各类社会体育活动组织开展贯穿四年教学之中。将学生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裁判员等级考核、按摩师培训考核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将实践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学生实践实训过程管理与指导列为重点工作,不断提升学生应用型能力,实现重点突破,统筹发展。
三、转型发展的总体目标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转型发展,核心是强化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通过5至6年的建设发展,实现以下目标:
(一)专业转型发展基本完成。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清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措施和手段科学合理,与国内高校和国际合作的办学机制进一步拓展;专业办学的软硬件条件基本能够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
(二)毕业生质量显著提高。通过转型发展方案的实施,毕业生质量和社会竞争力明显提高。“品德优、做人实;能组织、会管理;能面对、会适应”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得到体现。
(三)服务社会事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联合当地民族宗教委;体育文化局,搭建服务地方社会体育文化事业发展共享平台,充分发挥学校知识、人才、信息等资源集聚优势,展示和提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与竞赛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引领楚雄地区社会体育,全民健身的龙头作用充分体现。
(四)国际合作办学进一步深入。深入推进我院与上海体育学院、泰国东方大学、泰国春武里体育大学的交流项目与合作内容,使我院与国内外高校合作办学的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
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一)总体目标:
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思想品德优、专业基础实、职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工作适应快,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掌握社会体育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胜任体育健身、休闲娱乐指导工作,并具有体育健身休闲娱乐业经营管理、体育社会工作等能力的社会体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具体规格:
1、领会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评理论基本原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熟悉国家有关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热爱社会体育文化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2、掌握社会体育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扎实的体育科学基础,了解社会体育发展的动态和趋势,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素质,具备较强的实践工作能力。
3、掌握基本的社会体育调查研究方法,并具有从事社会体育科研的基本能力。
4、具有健康的体魄,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感与能力。
五、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制定(修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按照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鲜明,学科专业综合性较强,本科教育基础扎实,促进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发展成效明显”的办学特色定位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品德优、做人实;能组织、会管理;能面对、会适应”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认真制定(修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一是应以内涵发展为主要目标,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以“校地合作共建”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打造品牌建设,增强学生职业竞争力。二是以培养能从事健身与休闲运动指导工作、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经营管理工作和运动保健与康复工作,同时也可从事中、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人才为目标,重构专业课程体系。三是加大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社会需求调查,不断调整专业选修课程。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采取重点培养,特殊引进,校外聘请等措施拓宽师资队伍建设途径,做好“双师型”师资的培养和引进工作。一是建立“双师型”教师认证制度,引导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型。二是与地方行政部门合作搭建培训平台,将部分该专业教师有计划地安排到民宗委、文化体育局进行调研和学习,让他们了解和掌握社会体育文化发展规律。三是选送符合条件的教师参与各类高级别的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按摩师的学习和培训,支持教师考取相关行业或专业职业技能证书,在保证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同时,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四是在条件成熟和急需的情况下,将具有行业背景或实践背景的“双师型”教师作为重点对象引进或外聘。力争通过培养、引进、外聘等措施,使我院“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20%以上。
(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对原有人才培养人才模式进行改革。一是加强校地合作,积极搭建与地方政府及其机构的合作平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项目共建、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数量更多、层次更高的合作。二是重视社会对大众体育需求的调查,不断吸收全民健身活动新内容,调整专业选修课程,构建学以致用人才培养模式。三是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各类体育活动的,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四是深入推进我院与上海体育学院、泰国东方大学、泰国春武里体育大学的交流项目与合作内容,使我院与国内外高校合作办学的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
(四)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一是以楚雄州九县一市文化体育局为共建单位,建成一批稳定的、优良的、充足的实习基地,同时充分利用实习基地,聘请当地文化体育局体育专干指导实习、实训。二是加强与楚雄摩尔农庄户外拓展基合作,有计划的安排学生参与该基地组织的各项工作。三是重视学生实习后研习工作。实习结束后专门组织学生开展研习,交流经验,提出问题,共同寻找解决办法。四是探索形成一套全新的集见习、实习、研习、社会调查、毕业设计、课外实践活动、创业与就业,实践与训练为一体化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五)加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工作
加强学生教学能力和教师职业能力培养,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应用型转型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核心竞争力。为强化此项工作,一是在修订15版人才培养方案时,将职业教育课程和实践教育课程的比重大大增加,在教学上保障职业教育和实践教育相关课程的足额开设。二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知识性、基础性、能力性、实用性等方面的培养,本着“品德优、做人实;能组织、会管理;能面对、会适应”的原则,在2、4、6学期中分别安排一周的到当地各类大众健身场馆见习观摩教学;15版人才培养方案中从第一学期开始,学生根据自己运动项目基础,选择专项训练直至第八学期;每年举办6165cc金沙总站学生运动技能大赛。三是与云南省164鉴定所接洽与联系,有数十名学生通过实践能力考核,获得中级按摩师职业资格证。通过以上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六)改革科研评价体制鼓励教师面向基础教育和社会体育文化开展应用型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地方性是地方本科高校生存之基、活力之泉,地方本科院校必须融入地方、服务地方,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求发展,义不容辞地承担服务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使命。一是鼓励教师面向社会体育文化实际情况,深入当地民宗局、文化体育局、社会大众健身场馆进行调查研究, 了解和掌握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积极申报教改项目,通过研究寻找答案,调整人才培养手段和方法。二是充分利用我院人才资源和国家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平台,为当地社会培养大批社会体育指导员,对当地社会体育文化传播、全民健身宣传取到应有的重要作用。三是充分发挥我院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资源,为社会开展国民体质健康测试与数据监测,对相关部门提供国民体质健康状况与干预措施报告。四是利用学校体育场馆资源承和人力资源,组织和承办各类赛事活动服务社会。
六、保障机制
(一)思想保障
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保中心”的理念,认真扎实地抓好党建工作,发挥好党员在学校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以转型发展为主题,继续组织开展全院范围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提高全院师生员工对学员转型发展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增强全院师生对学员转型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统一思想认识,打牢转型发展的思想基础,凝心聚力,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学员转型发展的实践中,为把学院建设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鲜明,教师教育优势突出,学科专业综合性较强,本科教育基础扎实,促进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发展成效明显”的办学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人民满意的应用型本科师范院校,成为云南省其它应用技术高校办学的榜样和示范而努力工作
(二)组织保障
学院转型发展是一项牵涉面广、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为保证转型发展工作的顺利开展,成立由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任组长,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为副组长,教研室主任、班主任、辅导员为成员的学院转型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转型发展试点过程中的各种重大事项。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召开会议,认真研究落实转型发展规划和工作方案,检查工作进度,解决工作难题。
(三)政策保障
围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科研评价体系、学生课外实践实训平台建设、对地方社会服务机构建立、评价机制改革等工作,修订和完善转型发展建设的相关政策和制度,细化相关配套措施,形成转型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校地、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做好社会交流与反馈制度建设,不断赢得社会对我院人才培养规格的认可,提升我院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
(四)条件保障
6165cc金沙总站将积极争取学校我院转型发展工作的支持,拓展与地方体育行政部门已经建立的良好合作机制,与上海体育学院和泰国东方大学拓展合作空间,加强沟通联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学院将对成熟的项目提供各种条件支持。
(五)争取支持
学院将积极主动做好与省、州、市政府等相关部门的请示和沟通,对接国家现有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各个层面项目、资金、人力等方面的倾斜性和增量性支持。
2016年9月17日